20年经验专业可靠定制化解决

反倾销动态

中美关税战升级:转口贸易成破局关键,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

文章来源:经纬集运 2025-04-14 12:11:26

随着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,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%的综合关税,而中国同步反制美国商品关税至125%,全球贸易格局面临深刻调整。在此背景下,第三国转口贸易正成为企业规避高额关税、维持供应链稳定的重要策略,东南亚、欧洲及台湾地区等“中间站”迎来新机遇。

1445.png

关税“数字游戏”冲击全球市场,转口贸易需求激增

自4月10日起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%的“对等关税”,叠加此前因芬太尼问题实施的20%附加税,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综合税率飙升至145%。中国随即宣布对美商品关税同步提升至125%,双方贸易摩擦进入“关税互征”新阶段。


这一举措引发全球市场剧烈震荡:美国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2.5%,美元指数创2022年以来最大跌幅;中国市场方面,苹果手机等美国商品价格或因关税转嫁上涨30%-50%,能源进口成本亦面临压力。


分析人士指出,关税壁垒已迫使企业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,转口贸易成为“避险首选”。 通过将商品经第三国中转再出口至目标市场,企业可利用不同国家间的关税差异降低合规成本。例如,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半导体设备若经越南或新加坡中转,可能仅需承担美国对这些国家10%的普通关税,而非145%的高额税率。


美国豁免清单成“转口指南”,科技产业率先布局
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海关近期悄然更新了关税豁免清单,对半导体、计算机、通信设备等关键科技产品实施“关税豁免”。豁免商品涵盖:


半导体与集成电路:芯片、制造设备等(HS编码8541.51.00/8541.90.00等);

计算机与通信设备:笔记本电脑(HS 8471)、智能手机(HS 8517.13.00)、路由器(HS 8517.62.00);

数据存储与显示设备:硬盘(HS 8523.51.00)、显示屏(HS 8528.52.00);

新能源产品:太阳能电池(HS 8541.49.10)。


这一豁免政策为转口贸易提供了明确方向。例如,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半导体设备若通过台湾或东盟国家中转,可利用美国对这些地区的低关税或零关税政策,规避145%的关税壁垒。台湾地区因具备半导体制造优势,或成为关键中转枢纽。


第三国选择:东南亚成“黄金跳板”,欧洲与台湾“各显神通”


1. 东南亚:成本与政策双重优势

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、靠近中国的地理优势,以及与美国的自贸协定(如USMCA、USMCA-ASEAN谈判),成为转口贸易的热门选择。例如,中国电子产品经越南组装后出口至美国,可能仅需承担7.5%-10%的关税。


2. 欧洲:规避制裁与技术合作并行

欧盟虽未直接卷入中美关税战,但其对华贸易政策相对温和。部分欧洲国家(如荷兰、德国)凭借先进的制造业基础,可承接中国中间产品的深加工,再以“欧洲制造”标签出口至美国,规避关税。


3. 台湾地区:科技产业链“关键节点”

美国对台半导体、电子设备实施零关税政策,叠加台湾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,使其成为科技产品转口的“黄金跳板”。台当局近期已推出多项政策,鼓励企业承接国际转口业务。


风险与挑战:合规成本与供应链复杂化


尽管转口贸易为中美企业提供了缓冲空间,但其实施仍面临多重挑战:


合规风险:美国可能通过“反规避调查”严查原产地规则,若商品未在第三国进行实质性加工,仍可能被认定为“中国原产”,需缴纳高额关税;

物流与成本压力:中转环节增加运输时间和仓储成本,可能抵消部分关税节省;

地缘政治不确定性:中美博弈若进一步升级,第三国可能被迫“选边站”,影响中转稳定性。

专家建议:短期转口避险,长期需“双轨并行”


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指出,转口贸易仅为短期策略,企业需同步推进“科技自主”与“产业链升级”:


科技领域:加速国产替代,减少对美技术依赖(如半导体、精密仪器);

供应链重构:在东南亚、中东欧等地布局区域性生产中心,降低对单一市场的风险;

政策层面:推动RCEP、CPTPP等区域协定深化,构建“去美国化”贸易网络。

结语:全球贸易秩序重构,中国需稳中求进


中美关税战已从“数字博弈”演变为“规则博弈”,转口贸易的兴起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。中国商务部虽强调“谈的大门敞开”,但短期内仍需通过转口策略、技术突围与区域合作,稳住外贸基本盘。正如分析人士所言:“关税战的最终赢家,将是那些能在规则重构中掌握主动权的经济体。”